PC端

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加速扩容,发行规模已超1700亿元

2025-07-04 18:05证券之星

2025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市场显著升温,发行规模迅速扩容。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已突破1700亿元,达2024年全年规模(2225亿元)的四分之三以上。这一增长趋势背后,离不开政策端的持续加码与市场端的需求扩张。

自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面向全世界重磅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绿色金融就被赋予了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核心使命。2021年4月,为更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项目的界定提供了清晰标准,为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作出了明确指引。

时间来到2025年2月,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规范开展绿色债券业务,加强募集资金管理。这一政策为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也强化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责任与义务。

政策红利的释放,直接激发了银行业的主动参与热情。以建设银行为例,6月30日,该行公告称,计划发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债券通),其中250亿元为固定利率债券,50亿元为浮动利率债券,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

除此之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天津银行、渤海银行等银行也已参与发行,类型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更是于2月26日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600亿元的超大规模绿色金融债,创下国内绿色金融债单期发行最高纪录。2025年上半年,政策与机构的双向奔赴,正在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绿色金融债的加速发行,也离不开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近年来,随着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释放,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配置意愿显著增强。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企业绿色转型的需求非常旺盛,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在扩大。商业银行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绿色金融债发行与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票面利率持续走低,除政策性银行外,商业银行发行利率普遍降至1.6%-1.9%区间。例如,工商银行6月10日发行的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的票面利率为1.7%;江苏银行于6月26日发行的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债券通),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仅为1.69%;邮储银行于6月24日发行的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为50亿元,票面利率更是低至1.62%。

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分析认为,绿色金融债利率的持续下降,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行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下降的双重影响。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市场流动性充裕,推动整体利率水平走低。同时,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尤其是存款利率的下调,使其在绿色金融债发行中具备更强的定价主动权。

高政扬同时表示,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产业融资需求将持续释放,叠加绿色金融政策的不断加码,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参与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市场流动性宽松与债券利率下行的趋势,将为银行提供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形成推动绿色金融债持续发行的长效动力。

分享更多
270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图片为政企及百度图库提供。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平台内容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