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Q3财报:全球利润下滑47%,中国市场实现收入同比增长8%

大湾区经济网2025-07-30 21:30:34

大湾区经济网品牌观察7月30日讯(余海霞)全球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Nasdaq:SBUX)7月29日公布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呈现出明显的业绩分化:全球总收入94.56亿美元同比增长3.8%超预期,但归母净利润5.58亿美元同比下滑47.1%;中国市场表现亮眼,实现收入7.9亿美元同比增长8%,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为一年半以来首次转正,成为财报最大亮点。

星巴克Q3财报:全球利润下滑47%,中国市场实现收入同比增长8%(图1)

全球业绩:收入微增与利润承压并存

财报显示,星巴克第三财季全球总收入94.56亿美元,同比增长3.8%,超出市场预期;但利润端表现承压,营业利润9.36亿美元同比下滑38.3%,归母净利润5.58亿美元同比下滑47.1%。前三财季累计,总收入276.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营业利润26.58亿美元同比下滑35.2%,归母净利润17.23亿美元同比下滑39.6%。

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2%,主要受同店交易量下降2%拖累,但平均店单价上涨1%部分抵消了这一影响。星巴克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Niccol)在财报中表示:"我们已经攻克了不少难题,对于那些棘手的挑战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才打下了坚实的运营根基。"他同时指出,近期在门店、合作伙伴和客户方面的重大投资"对利润率造成一定影响,但有信心这些投入将逐步见效,并随着时间推移推动利润率更稳健增长"。

中国市场:连续三季增长,同店销售终结下滑

中国市场成为本次财报最大亮点。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区实现净收入7.9亿美元,同比增长8%,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的同比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这是自2024财年第一财季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具体来看,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主要得益于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6%,但被平均店单价下降4%部分抵消。星巴克中国方面表示,这一增长得益于"产品创新与营销活动的展开,过去两年新开门店同店销售的高速增长,以及及时捕捉并满足快速增长的线上需求"。财报显示,该财季同店交易量和同店客单价均取得环比提升。

门店扩张方面,截至第三季度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达到7828家,本季度新开70家门店,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星巴克中国强调,新店保持了高效的盈利水平,"两年内的新开门店持续贡献高于均值的同店销售"。目前,美国和中国的门店已占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的61%。

产品与渠道创新:非咖啡场景突破,数字化业务增长

在产品策略上,星巴克中国今年6月初对数十款非咖啡产品降价,发力非咖啡饮品市场。财报显示,这一策略成效显著:"冰摇茶业绩翻番,茶拿铁持续增长"。倪睿安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中国市场"真味无糖"创新体系和新的定制选项"提高了顾客到店频率",而非咖啡产品的定价调整"扩大了客户群,并促进提升了午间和晚间场景消费"。

数字化渠道方面,专星送外卖业务表现健康,实现净增,"客单价与利润率均保持健康水平"。

中国业务股权出售:评估20+潜在伙伴,保留控制权

关于市场关注的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出售进展,倪睿安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我们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机构进行评估,寻找拥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战略合作伙伴。"他强调,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并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

倪睿安表示,各方对合作的强烈意愿"证明了星巴克在中国拥有优秀的团队,强大的品牌和长期发展的机遇"。他明确指出:"任何交易都必须符合星巴克的利益",首要考量是合作伙伴能否"认同使命与价值观并践行",以及能否"一同探索在本地市场更高效的运营模式"。

据悉,星巴克自2024年11月起开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探索引入当地合作伙伴以扩大业务。倪睿安此次重申:"我坚信,未来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家星巴克门店,星巴克完全有理由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

展望:2026年创新热潮,中国市场长期布局

倪睿安在财报中表示,2026年星巴克"将掀起一场创新热潮,不仅要驱动业务增长、升级客户服务,更要让每一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星巴克的核心魅力"。对于中国市场,他表示"近期所做的调整正在取得成效",并对"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及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感到满意"。

在咖啡成本方面,星巴克高管在电话会中提及,当前关税环境与生咖啡豆价格处于持续变动中,但"已看到生咖啡豆价格趋于平稳",得益于咖啡采购及对冲策略,"咖啡成本的同比增幅将在2026财年上半年达到峰值"。

本文综合自澎湃、微博等报道

分享更多
1819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本内容为编辑独立观点,不代表大湾区经济网立场,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本网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