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立非国有文物保护常态化机制 投入 3.75 亿元修缮 929 处文物

大湾区经济网2025-07-31 23:20:45

大湾区经济网7月31日讯(编辑 徐玲)据公里资料显示,广州市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制度化、常态化补助机制,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3.75亿元,补助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219个,推动929处各级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得以开展。近日,这一做法获评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为全国非国有文物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增城区中新镇,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岗埔围垄屋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因年久失修一度面临较大安全隐患。“文物修缮要求高、成本大,单靠村里很难推进。”中新镇副镇长蒋连杰介绍,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先后补助330万元用于围垄屋设计、抢险和修缮,并由镇政府牵头实施。经过结构加固、屋面修复等系统性修缮,这座围垄屋重焕生机,如今不仅成为游客打卡地,更恢复了祭祖、庆典等宗族活动功能。“乡亲们以围垄屋为骄傲,主动向游客讲述历史,让文化传承有了温度。”蒋连杰说。

岗埔围垄屋的“重生”是广州非国有文物保护的生动缩影。在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逵园获85万元补助修缮后,活化成为集画廊、咖啡馆于一体的艺术空间;番禺区纯菴区公祠修缮后转型红色文化展览馆,接待参观团体200多个,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这些案例印证了“修缮—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

2013年,广州市修订《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明确设立市、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养纳入补助范围,实现与国有文物保护一视同仁、一体推进。截至目前,在全市补助的1219个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中,非国有文物项目占比67.2%,投入资金2.52亿元,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市文物总量70%的比例相匹配,有效破解了产权复杂、资金短缺等保护难题。

广州通过倾斜补助有活化利用计划的修缮项目,积极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模式,逐步形成“修缮保护—活化利用—保养维护”的正向循环链条。同时,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拓展资金渠道,推动“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让文物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

广州非国有文物保护的实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注入新活力。随着这一常态化机制的深入实施,将有更多非国有文物焕发新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分享更多
2243

免责声明:凡是标有来源“大湾区经济网”均为本网的文字内容原创;本内容为编辑独立观点,不代表大湾区经济网立场,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其他均来自本网“授权媒体”或互联网,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本网仅供传播,不代表本网立场,且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